民间文艺:扎根田野,投入时代

日期:2023-07-11 11:18:22 / 人气:130

民间文艺:扎根田间,走进时代【守望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关于“双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文艺的发展视野,提升了文化高度,履行了文学使命,使民间文艺消除了专业研究与实践实践的鸿沟,打破了保护与发展的困境,突破了传统民间文艺赋能当代生活的瓶颈,使其在新时代新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从抢救保护到传承传播,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根本任务确立为“广泛收集我国现在和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并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一场全国性的收集和创作民歌的运动开始了。到了80年代,我们坚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学术立场,开始了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歌谣、中国谚语的调查和编纂工作。21世纪,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在冯骥才会长的领导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1年组织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文化、传统村落等一系列民间文化艺术事件和载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整理、出版和研究。在新时代,传承、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核心任务。我们贯彻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启动了由中国文联牵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了由中国民间作家协会牵头的“中国民间文学部出版工程”和“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系统收集和传播了历代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并对民间口头文学和工艺经验进行了记录。其中,《中国民间文学丛书》在全面收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学文本、整合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精选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原著,为中华民族保存珍贵的文化记忆,留住世代共享的民间文学丛书。《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集成》系统收集整理了失传已久的民间工艺美术,填补了我国民间文艺集成编纂的空白。这是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推动民间工艺的传承与转化,从而为文化传承、工艺发展、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从抢救保护到传承传播,也要以扎实的民间文艺实践,保持和激发民间对生命之美的不懈追求和创造活力,让民间文艺有传统、有生活、有接地气、有再发展。第二,从学习到赋能时代,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一直秉承学术立会的传统,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作为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联合专家和民间作家开展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创办学术期刊,开展研讨交流,为民间文艺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学术支撑。民间文艺的研究与整理特别注重田野工作,强调民间文艺收集与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包括“忠实记录”、“注意保存生动的民间语言”、“收集与研究相结合”等原则。,并将民族民间文艺的研究经验、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融入工作实践。进入21世纪,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田野工作的学术方法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新时期,民间文艺的研究和整理进一步延伸到实际应用,使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成为保护实践的方法支撑,而且成为生产发展和生活建设的核心动力。目前,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文化的主要平台。在这些新兴的平台上,民间文学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改变。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通过微电影、短视频、网络文学、手游、文创设计等多种形式被激活,成为表达新时代、讲述新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样,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也进一步为“民族风格”的设计赋能,对民间工艺美术在视觉形式、工艺体验、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阐释和发掘,从而进一步转化为民族风格设计的形式语言和风格魅力,成为时尚品牌和生活潮流的文化表达。许多具有标志意义的民间工艺资源,经过充分挖掘、整理、研究、阐释,可以带动一个个产业带,或者形成品牌的跨界联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IP”。民间文艺研究已经从研究走向田野,从文本走向实践。在致力于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同时,使民间艺术的物、理、美成为今天的生活内容、产业动能和文化动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生长、结果。第三,从专业保护到社会参与民间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几十年来,通过专业领域“师徒制”的经验传承和专业院校的培养,人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系统化建设和传承人的培养扶持,民间文学艺术相关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发展。新时期,民间文艺事业从守护培养到创新发展得到全面推进和拓展。民间文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还在于新的生活、新文化和新人。民间文艺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的传承和不断发展,更需要最广大社会群体的自觉自信和关注。民间文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网络时代“Z世代”和广大青年群体的共同助力。因此,把民间文艺的继承和提高结合起来,使民间文艺的审美传统和文化精神不断继承和发展,是时代赋予民间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近年来,为切实加强文化传承,续写人生史诗,持续传播匠心脉络,中国民建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传承人培训班”,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主题传承人培训活动不断开展。同时,积极推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非遗”参与建设,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构建民间文艺美育体系,发挥民间文艺美化生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看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已经成为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民间工艺已经为国货时尚产业和民族潮流赋能,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等重要文化体验,民歌是唱响中国本土艺术的最强音,民间舞蹈已经融入高校美育,民间文艺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民间文艺回归了生活的本质和人民创造、人民写作的本质,从而获得了创新。也使得新时期的民间文艺事业从专业守护传承向社会化创新发展深化拓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民间文艺的创作成就和星汉一样辉煌,我们应该守望和继承,发扬光大。民间文艺的使命、理想和情怀,要求我们扎根生活领域,投身时代奋斗,从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研究、培育之路,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境界,向美好生活的宽广征程前进。(光明日报作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责任编辑:田伯群]

作者:欧皇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欧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