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中心制:拯救国剧的「救命稻草」已至
日期:2025-09-23 17:18:01 / 人气:37
当国剧市场被 “天价片酬挤压制作成本”“魔改剧本背离原著”“饭圈撕番打乱创作节奏” 等乱象裹挟,当 “明星中心制” 让作品沦为流量附庸,2025 年暑期档的市场反馈与广电总局 “21 条” 政策的出台,终于为迷茫的行业指明了方向 —— 以剧本为核心的创作模式,正成为扭转国剧颓势的 “救命稻草”。从日本编剧笨蛋节奏、坂元裕二的创作方法论中汲取灵感,再到国内现实题材作品的成功验证,剧本中心制不仅是对行业沉疴的对症良药,更是国剧重回品质赛道的必由之路。
一、他山之石:日本编剧的 “剧本主权” 如何成就经典?
提及剧本中心制的成功实践,日本编剧群体的创作生态堪称范本。笨蛋节奏与坂元裕二两位编剧的作品,用 “内容为王” 的实力证明:当编剧掌握创作主导权,故事便能迸发穿透文化与时代的力量。
笨蛋节奏的作品从不依赖流量套路,却能凭借对日常细节的精准捕捉打动观众。《重启人生》中,主角为拯救朋友反复轮回,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却靠 “积攒功德的琐碎日常”“与闺蜜的温情互动”,勾勒出东亚人对 “友情” 与 “遗憾” 的深刻共鸣;《热点》借小镇外星人的奇幻设定,探讨身份认同的严肃议题,却用 “邻里间的调侃”“便利店的闲谈” 等生活化场景消解沉重,让深刻主题在轻松叙事中自然流露。这种 “不按常理出牌却莫名合理” 的风格,源于他对创作的绝对掌控 —— 无需为明星人设妥协,无需为流量热点折腰,只需忠于故事本身的逻辑与情感。
坂元裕二则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将 “剧本中心制” 的精髓发挥到极致。从《东京爱情故事》到《花束般的恋爱》,他始终坚信 “名字代表人物”“和人物一起活着” 的创作理念:为角色赋予贴合性格的名字,在写作中沉浸式代入角色命运,甚至通过 “吃饭场景” 塑造人物 ——《四重奏》里 “柠檬汁挤不挤入炸鸡块” 的争论,《最完美的离婚》中 “收拾饭桌时的暗流涌动”,这些与食物相关的细碎对话,比直白的 “我喜欢你” 更能传递人物关系与情感温度。正如他所言:“吃饭睡觉比谈恋爱更贴近生存本质”,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敬畏,让他的剧本拥有了 “落地生根” 的真实感,而这份真实,恰恰是流量剧最缺失的品质。
日本编剧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 “编剧主导创作全流程” 的行业共识 —— 从故事构思到角色设定,从拍摄细节到后期剪辑,编剧的意见拥有绝对话语权。这种模式下,作品不会因明星档期随意删减剧情,不会因资本要求强行 “魔改”,更不会因饭圈诉求改变角色命运,最终呈现的,是 “故事为本” 的纯粹作品。
二、国内破局:政策松绑与现实题材验证 “好剧本” 价值
国剧对剧本中心制的探索,早已在现实题材作品中初现成效。《以法之名》聚焦司法改革的复杂历程,用严谨的剧情逻辑与立体的人物塑造,打破 “律政剧悬浮化” 的刻板印象;《生万物》以乡村振兴为背景,通过农民的真实生活细节,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扫毒风暴》则凭借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度还原,让观众在紧张剧情中感受到现实的重量。这些作品没有依赖顶流明星,却凭借扎实的剧本赢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它们共同证明:观众早已不再迷信 “大 IP + 流量明星” 的组合,“好故事才是硬道理”。
2025 年 8 月,广电总局发布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即 “广电 21 条”),更是为剧本中心制的推行注入 “强心剂”。政策不再简单限定电视剧单集时长、集数与季播间隔,看似 “松绑” 的背后,实则是对 “创作规律” 的尊重 —— 让编剧无需为 “凑集数” 注水剧情,无需为 “卡时长” 删减关键情节,能够根据故事需求自由规划叙事节奏。这种 “去行政化干预” 的调整,为优质剧本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也向行业释放了明确信号:未来的国剧市场,将以 “内容质量” 为核心竞争力,而非 “形式合规”。
更重要的是,政策间接推动了 “行业生态的重构”。以往 “明星中心制” 下,编剧沦为 “工具人”—— 小编剧只能依附大编剧,话语权被资本与明星挤压;如今,互联网平台为 “小而美” 的剧本提供了展示空间,微短剧、网剧成为小编剧的 “练兵场”。只要故事足够优质,即便没有大牌编剧背书,也能通过网络渠道触达观众。这种 “去中心化” 的创作环境,让 “剧本价值” 重新回归行业核心,也让更多有才华的创作者看到希望。
三、未来路径:从 “受众思维” 到 “用户思维” 的关键转变
推行剧本中心制,并非简单 “抬高编剧地位”,而是要实现整个行业从 “受众思维” 到 “用户思维” 的深层转变。以往,影视行业常以 “高高在上” 的姿态对待观众,认为 “我拍什么你就得看什么”,将 “流量数据” 等同于 “观众喜好”,却忽略了观众对 “优质内容” 的真实需求。而 “用户思维” 的核心是 “平等”—— 创作者不再是 “内容灌输者”,而是 “故事服务者”,需要倾听观众的声音,尊重观众的审美,却不盲从于短期的流量热点。
这种转变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创作端,编剧需要像坂元裕二那样 “扎根生活”,从现实中汲取灵感,而非闭门造车 “编造悬浮剧情”。无论是职场剧、家庭剧还是悬疑剧,只有贴近观众的真实经历与情感需求,才能引发共鸣;在制作端,需要建立 “以剧本为依据” 的协作体系 —— 导演根据剧本风格确定拍摄基调,演员根据角色设定塑造形象,服化道根据剧情需求搭配细节,所有环节都围绕 “剧本核心” 展开,而非 “明星需求”。这种 “拧成一股绳” 的创作模式,才能避免 “各执一词、互相妥协” 的内耗,最终呈现出逻辑自洽、风格统一的作品。
同时,剧本中心制还能打破 “无流量不排播” 的怪圈。当平台不再以 “明星热度” 作为排播唯一标准,而是以 “剧本质量” 评估作品潜力,优质中小成本剧便能获得更多曝光机会;当资本不再盲目追逐流量明星,而是将资金投入 “剧本打磨” 与 “制作升级”,国剧的整体品质便能实现跃升。长此以往,行业将形成 “好剧本吸引好演员→好作品赢得好口碑→好口碑反哺行业生态” 的良性循环,彻底摆脱对 “流量依赖”。
结语:剧本中心制不是 “万能药”,却是 “必答题”
或许有人会质疑:剧本中心制能否解决国剧的所有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它无法直接消除资本对行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创作中的分歧,但它却是当前国剧走出困境的 “最优解”—— 它抓住了 “内容为王” 的核心,回应了观众对 “优质作品” 的期待,也契合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从日本编剧的 “细节为王”,到国内现实题材的 “口碑验证”,再到政策层面的 “创作松绑”,剧本中心制的推行已具备 “天时地利人和”。未来,国剧能否摆脱 “流量泥潭”,重回 “品质巅峰”,关键在于行业能否真正将 “剧本中心” 从 “口号” 落实为 “行动”—— 让编剧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让制作围绕剧本展开,让观众为好故事买单。当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 “拯救国剧的不是流量,而是剧本”,国剧的 “黄金时代” 才会真正到来。
作者:欧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强生致癌罗生门:百年巨头的信誉...10-14
- 所有的母亲都是失败的:一场关于...10-14
- 为什么时间过得越来越快?4个方法...10-14
- 景德镇的流量困局:“鸡排哥”之...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