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问题,无关佛门呀

日期:2025-08-09 12:16:47 / 人气:25



看似是佛门出现败类事件,实则反映的是人性和商业的基本道理,与佛门教义本身关联不大。

从方丈病逝事件看人性与权力斗争

方丈病逝背后的权力斗争

作者认识一位名医,他曾与福建一位方丈交情甚密。方丈病逝时,名医事先并不知情,后来才得知,方丈垂危之际,庙里其他“领导”以各种理由推脱,不送来医治。究其原因,是权力斗争在作祟。在寺庙这个看似清净之地,同样存在着对权力的争夺,为了获取更多权力,这些“领导”不惜牺牲方丈的生命健康。

人性与教义的差距

佛家教义提倡四大皆空,认为香车宝马、珠宝文玩、珍馐美色等都是身外之物,不应贪恋。然而,教义是一回事,人性是另一回事。正如欧洲教廷历史上存在诸多勾当一样,人性的基本特征是食色,这是基因决定的。基因的目的是生存、繁衍和扩大,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人类会产生对权、钱、名、色的追求。在公司里争职位是争权,与对手争资源抢市场是争钱,博流量、博眼球是为了名,而名和利又常常相互转化,绝大多数人的终极目的就是争夺这些资源。在食色诱惑下,人都会动心,只是有些人有道德底线,能待之以礼,而有些人则心魔大开,乱了心性。

利益争夺与竞争环境

社会规则下的利益争夺

人类具有社会性,对终极利益的争夺会受到社会规则和法律的限制。只有在暴力机构的维持下,表面上的和平才能实现。例如,深圳交通比北京更有秩序,是因为深圳交通执法更严格,乱停车罚款力度大,而北京乱停车罚款少且执法宽松。这表明规则和监管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不同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不同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同,这也会影响人们的利益争夺行为。在一个市场很大、竞争相对不激烈的行业,如地产行业,企业争夺财富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在一个集中的行业,如电器行业,几个领导品牌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竞争往往是你死我活的。同样,在寺庙中,普通僧人能争夺的资源极其有限,因此争权夺利更为激烈。当利益足够大时,很多人会失去底线,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寺庙模式与人性考验

寺庙模式不适合个人修行

佛教有自己的一套戒律和教义,但具体的佛门弟子都是充满真实人性的人。有些人能够把持得住,靠修行抵御人性;而有些人则把持不住,展现出人性的本来面目。寺庙模式并不真的适合个人修行,因为自古中国的寺庙就有大批田产,从事放贷生意,还有香火钱收入,这些本是公司要做的事。而且由于寺庙的特殊性,政府给予诸多照顾,这些收入又很难监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面对如此多的利益诱惑,很难经得住考验。

人性与权力不受监管的问题

世界上99.99%的事情,只要往本质的人性处去想,就没什么想不通的。世俗的欲望、人性的本质和利益的诱惑,当多个人去争时就是政治,一个人可以独立支配时往往就是贪腐。在寺庙中,僧人既要清修又要经营事业,这种模式容易导致问题的出现。相比之下,日本的寺庙作为僧人的私产,僧人可以娶妻生子,明码标价,照章纳税,反而清清白白,不容易出幺蛾子。

这起和尚相关事件跟佛门本身没关系,本质上是人性和不受监管的权力在作祟。我们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佛门教义。

作者:欧皇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欧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