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戏台》:陈旧内容难掩创作乏力

日期:2025-08-14 10:19:57 / 人气:18


在电影市场的喧嚣中,陈佩斯携《戏台》回归大银幕,这本应是一场备受期待的艺术盛宴。然而,上映 19 天后,影片的票房走势与口碑反馈,却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戏台》或许并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甚至在诸多方面暴露出了其创作上的局限性。
一、陈旧题材的反复翻炒
《戏台》以民国军阀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戏曲班子在军阀强权下的生存故事。这一题材,乍看之下似乎颇具挖掘潜力,实则已被各类文艺作品反复演绎。从早年的影视剧到如今的网络电影,“讽刺民国大帅没文化” 这一梗早已被用滥。在东北二人转演员出演的一些低俗网大里,我们都能频繁看到类似桥段。陈佩斯此次重拾这一题材,却未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缺乏原创性的故事内容,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极易产生审美疲劳。
在文艺创作领域,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具备独特的视角与创新的表达。当一个题材被过度消费,后续作品若不能推陈出新,就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戏台》所呈现的,不过是对旧有故事框架的又一次复制,未能突破传统叙事的藩篱,也就难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当下性的严重缺失
真正具有价值的文艺作品,应与当下社会紧密相连,反映时代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反观《戏台》,其讲述的民国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但与当下现实的联系却十分微弱。例如,同样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困境,当下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是市场商业化的冲击、流量至上的压力等新问题,而《戏台》所展现的军阀对戏曲的肆意干涉,与当下语境相去甚远,缺乏现实针对性。
以胡学文的《有生》为例,讲述清末民国接生婆的故事,因设定陈旧而被诟病缺乏当下性。与之类似,《戏台》中的民国大帅形象,更多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历史符号,无法让观众在其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的共鸣点。这样的作品,在时代的浪潮中,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三、对历史的不当解读
深入研究北洋政府历史便会发现,《戏台》中对军阀形象的刻画存在诸多以讹传讹之处。影片将军阀描绘成一味蛮横、毫无文化素养的草包,这种片面的呈现方式,与真实历史存在偏差。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对北洋时期的认识逐渐趋于客观全面,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北洋时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积极贡献。
《戏台》这种对历史的简单丑化,不仅误导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也削弱了作品自身的深度与可信度。建立在错误历史认知基础上的讽刺,显得苍白无力,难以真正引发观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陈佩斯在喜剧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曾经的辉煌成就。他过往的作品,如早年的小品,给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其对喜剧节奏的把握、表演的张力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戏台》中,这些优势似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片既没有展现出对新题材的大胆开拓,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
与当下一些中生代喜剧工作者的作品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徐峥的《逆行人生》聚焦外卖员艰辛,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现状;董润年的《年会不能停》将矛头对准大厂运营体系,精准讽刺了职场乱象。这些作品紧扣当下社会热点,以犀利的视角与幽默的表达,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而《戏台》在陈旧题材中徘徊,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自然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
《戏台》的出现,或许是陈佩斯对喜剧创作的一次尝试,但从结果来看,这部作品因题材陈旧、缺乏当下性以及对历史的不当呈现,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次对过去创作模式的重复,而非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在文艺创作不断发展的今天,创作者们唯有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挖掘当下社会的痛点与热点,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作品,而这,恰恰是《戏台》所欠缺的。

作者:欧皇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欧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