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笑不出来了:当话筒成武器,幽默还剩多少?

日期:2025-09-23 17:18:25 / 人气:43


“今年的脱口秀,我笑不出来了。” 这或许是不少观众看完《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后的共同感受。曾经靠 “冒犯的艺术” 调侃生活、戳中大众笑点的脱口秀,如今逐渐变成了性别立场交锋的 “战场”—— 话筒成了武器,段子成了檄文,观众绷紧神经等待 “站队”,却再也找不回当初 “会心一笑” 的轻松。当何广智靠 “述职报告”“地铁座位” 等生活化段子夺冠,当翟佳宁拿下 “喜单 2” 冠军却无人关注,这场 “笑不出来” 的行业困境,早已不是 “段子好不好笑” 的表层问题,而是脱口秀 “本质变质” 的深层危机。

一、从 “搞笑” 到 “表达”:脱口秀为何丢了 “笑” 的内核?

脱口秀在内地的发展,只用了短短数年就完成了从 “小众文化” 到 “大众娱乐” 的跨越,但也在商业化与话题化的浪潮中,逐渐偏离了 “让观众发笑” 的核心目标:
  • 创作逻辑颠倒:先想 “上热搜”,再想 “好不好笑”
早期脱口秀演员创作,核心是 “捕捉生活中的荒诞与共鸣”—— 李诞调侃 “人间不值得”,是对年轻人焦虑的轻松化解;思文将 “夫妻过成兄弟”,是对婚姻生活的幽默解构。但如今,不少演员的创作逻辑完全颠倒:“写段子先想能不能上热搜,而不是好不好笑”。为了追求 “破圈”,他们刻意挑选敏感话题、制造极端表述,比如将痛经、家暴、原生家庭阴影等苦难直接搬上舞台,却缺乏 “将痛苦转化为幽默” 的技巧,最终呈现的不是 “段子”,而是 “控诉”。观众听着辛酸,却笑不出来,只能用 “掌声” 代替 “笑声”,尴尬地完成一场 “立场表达”。
  • 舞台功能异化:从 “娱乐场” 变成 “辩论台”
脱口秀的本质是 “娱乐”,是让观众在忙碌生活中找到 “共情的笑点”。但现在的脱口秀综艺,更像一场场 “社会议题辩论会”—— 性别对立、阶层矛盾、苦难竞赛,每个段子都带着明确的 “立场标签”。女性演员讲述自身困境,本应是多元视角的补充,却逐渐陷入 “谁更惨谁更正确” 的怪圈:有人讲被性骚扰的经历,有人公开乳腺癌病史,有人控诉原生家庭,段子里满是尖锐的指责与情绪的宣泄,却鲜有 “用幽默化解痛苦” 的智慧。当舞台上的每一句话都在 “划阵营”“定立场”,观众再也无法放松地享受喜剧,反而要时刻准备 “表态”,这种 “紧绷感”,彻底杀死了 “笑” 的可能。
  • 淘汰标准模糊:“政治正确” 大于 “喜剧效果”
今年两档脱口秀综艺,女性演员数量达 42 人创历史新高,但淘汰率明显高于男性,晋级总决赛的女性占比依然偏低。这种矛盾背后,是 “淘汰标准” 的模糊:一方面,节目组需要 “性别议题” 带来话题度,鼓励女性演员表达个人困境;另一方面,当这些表达缺乏 “幽默支撑” 时,大众又用 “不好笑” 的投票将其淘汰。更尴尬的是,部分演员将 “淘汰” 归因于 “性别偏见”,进一步激化对立 —— 仿佛不支持 “苦难段子”,就是不支持女性权益。这种 “用立场绑架笑声” 的逻辑,让脱口秀彻底偏离了 “以喜剧效果为核心” 的轨道,陷入 “要么站队,要么沉默” 的死循环。

二、性别议题的 “表达陷阱”:不是不能说,而是该怎么说?

女性演员增多本是脱口秀的进步,但为何 “女性话题” 反而成了 “笑不出来” 的重灾区?核心问题不在于 “能不能说”,而在于 “怎么说”—— 当 “表达苦难” 变成 “消费苦难”,当 “争取权益” 变成 “制造对立”,性别议题就成了 “幽默杀手”:
  • 误区一:把 “倾诉苦难” 当 “喜剧创作”
真正的喜剧,是 “将痛苦用幽默包裹”,让观众在笑过之后产生思考,而非直接 “展示痛苦”。比如黄阿丽在《小眼镜蛇》里讲生育:“怀孕时乳头变黑是为了让新生儿更容易找到 —— 这简直是进化论在羞辱我”,她没有控诉生育的痛苦,而是用 “自嘲 + 夸张” 的方式,将女性生育中的尴尬转化为笑点,男女观众都能共情;而现在部分演员的段子,只是直白地讲述 “我被家暴了”“我离婚了”“我得了癌症”,结尾再加一句 “女性要勇敢”,全程没有笑点,只有沉重。这种 “把倾诉当创作” 的做法,让脱口秀变成了 “情感宣泄大会”,观众笑不出来,反而会因 “不知如何反应” 而感到尴尬。
  • 误区二:把 “攻击对立” 当 “立场表达”
杨笠早期的 “普信男” 段子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她捕捉到了 “部分男性盲目自信” 的普遍现象,用 “夸张的观察” 制造笑点,而非 “人身攻击”。她的核心是 “幽默”,立场只是 “副产品”;但现在有些演员的段子,却直接将 “男性” 塑造成 “对立面”——“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结婚就是给男人当保姆”,这种极端化、标签化的表述,看似 “立场鲜明”,实则是 “懒惰的创作”。喜剧的 “冒犯”,应该是 “对现象的冒犯”,而非 “对群体的攻击”;是 “让被冒犯者也能笑出来”,而非 “让一部分人爽,让另一部分人怒”。当性别议题变成 “群体攻击”,脱口秀就成了 “批斗会”,笑声自然荡然无存。
  • 误区三:把 “同质化” 当 “共鸣”
今年的女性话题段子,高度同质化:离婚、家暴、职场歧视、原生家庭…… 仿佛女性的生活只有 “苦难”,没有其他。这种 “千篇一律的苦难”,不仅无法引发共鸣,反而会让观众产生 “审美疲劳”。比如房主任讲离婚,用 “平静而幸福的一天” 反抗婚姻压迫,本身有独特的视角,但当后续演员都跟风讲 “离婚故事”,甚至比谁的婚姻更不幸时,“离婚” 就从 “个人经历” 变成了 “流量密码”。真正的共鸣,来自 “独特的观察” 而非 “重复的苦难”—— 就像何广智讲 “地铁座位的边界感”,每个人都经历过,却没人想到用幽默点破,这种 “小众的共鸣”,才是喜剧的精髓。

三、回归 “笑” 的本质:脱口秀该向何处去?

当脱口秀笑不出来时,我们更需要回到起点思考:脱口秀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让观众发笑”。无论是社会议题还是个人经历,都应该服务于 “幽默”,而非反过来。想要找回 “笑声”,或许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出发:
  • 向 “生活观察” 回归:从 “宏大立场” 到 “微小共鸣”
何广智的夺冠,已经给出了答案:观众最需要的,是 “贴近生活的幽默”。他讲 “述职报告的微妙瞬间”“剪头发时的社恐”“地铁座位的边界感”,这些都是每个打工人、普通人都会遇到的小事,没有立场,没有对立,只有 “啊,我也是这样” 的共鸣。这种 “微小共鸣”,比 “宏大立场” 更有力量 —— 它不需要观众 “站队”,只需要观众 “放松”,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笑点。脱口秀演员应该多做 “生活的探测器”,少做 “立场的传声筒”,毕竟,没人会为 “口号” 发笑,但所有人都会为 “自己的生活” 发笑。
  • 向 “幽默技巧” 回归:学会 “用笑声包裹思考”
黄子华的栋笃笑,是 “幽默与思考结合” 的典范。他讲香港经济低迷时,调侃 “自杀都要考虑性价比”:“生命系一个食自助餐嘅过程。而自杀嘅人:唔理,就系要埋单。因为佢哋觉得生命係食屎嘅过程。一日三餐仲加埋宵夜。唔通要训醒再食埋其他嘅屎?” 他用 “自嘲 + 夸张” 的技巧,将沉重的社会现实转化为笑点,观众笑过之后,又能体会到背后的无奈。这才是脱口秀该有的样子:不是 “先讲思考,再找笑点”,而是 “先用笑点抓住观众,再让他们在笑中思考”。哪怕是性别议题,也可以用 “幽默” 包裹 —— 比如讲职场歧视,不用控诉 “老板歧视女性”,可以调侃 “老板说‘女生不用加班’,其实是觉得‘女生加班也没用’”,用 “反讽” 制造笑点,既表达了立场,又不会引发对立。
  • 向 “多元视角” 回归:别让 “性别” 定义 “喜剧”
脱口秀需要女性视角,也需要男性视角;需要年轻人视角,也需要中年人视角。真正的 “多元”,不是 “某一群体的独角戏”,而是 “不同群体的对话”。比如黄阿丽的段子,既讲女性生育的尴尬,也调侃男性的自大,男女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笑着达成 “和解”;而现在的脱口秀,却总在强调 “某一群体的痛苦”,忽视了 “不同群体的共同困境”—— 比如打工人的焦虑、社恐的尴尬、生活的荒诞,这些才是能跨越性别、年龄、阶层的 “共同笑点”。当脱口秀不再执着于 “某一立场”,而是回归 “人的共性”,才能真正找回 “让所有人都笑出来” 的力量。

结语:别让脱口秀变成 “没有笑声的战场”

脱口秀的魅力,从来不是 “谁的立场更正确”,而是 “谁能让更多人笑出来”。当话筒变成武器,当段子变成檄文,当观众变成 “站队的士兵”,这场喜剧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我们期待的脱口秀,不是 “性别战争的延伸”,而是 “连接不同人的桥梁”—— 在这里,我们可以调侃老板的奇葩要求,可以吐槽地铁的拥挤,可以分享婚姻里的尴尬,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笑声中找到共鸣,在共鸣中理解彼此。
就像黄子华说的:“人生唔系一个钟,你唔可以跳过唔钟意嘅部分。” 脱口秀也一样,它不该只有 “立场” 的尖锐,也该有 “生活” 的柔软;不该只有 “对抗” 的紧张,也该有 “共鸣” 的轻松。希望未来的脱口秀舞台,能少一些 “武器”,多一些 “笑声”;少一些 “对立”,多一些 “理解”—— 毕竟,人生已经够难了,我们需要的是能让我们笑出来的喜剧,而不是让我们更累的战场。

作者:欧皇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欧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