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产大败局?
日期:2025-11-03 16:26:37 / 人气:6

中产的定义与现状
定义模糊
“中产”是近年商业新闻高频词,但概念模糊,划分标准超百种,需综合考量资产、收入、职业、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仅以收入为例,欧美多将家庭收入处于全国中位数收入家庭2/3到2倍之间的家庭视为中产家庭,我国学术研究常把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 - 50万的家庭视为中产家庭,若加上房子、车子、金融资产等,界定更复杂。从职业看,我国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提出“中产阶层四个集团”理论,包括传统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科技与金融等行业的“新中产阶层”、效益较好企业或单位的职工层、“个体工商业阶层”。
经济周期影响认知
经济上行期,自认为中产的人比客观标准多;下行期则相反。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向好、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6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中产;80年代末韩国经济上升期,70%的人认为自己属中产阶级,高于客观统计;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自认为中产阶级的人降至40%,但按机构统计约有60%的中产阶级。
全球中产普遍被挤压
全球各地中产通常借助时代红利和自身努力实现阶层跨越,教育水平较高、收入光鲜、居住在高线城市且消费前沿时尚,但同时又很“脆弱”,需承担高额房贷、车贷,面临职场危机,还担忧失去中产身份或子女无法维持同等生活水平。在全球各国报道和研究中,中产阶层常被描述为“被挤压的”“萎缩的”。如美国很多中产阶级(年收入5.3万至16.1万美元家庭)与低收入者对经济看法悲观,高收入者和中产、贫者的信心差距达七年最大;法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例从1980年代的65%降至2024年的54%,且内部不平等加剧,顶端10%的中产家庭收入是底层10%的3.2倍,二十年前仅为2.4倍。这并非近年才有的现象,是长期过程,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美国1971年61%的人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2023年降至51%;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逐渐成为“M型社会”,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持续下降。经合组织报告指出,大多数OECD国家中产阶层萎缩,原因是年轻一代更难进入该阶层,包括低迷经济增长影响收入、中产生活方式成本增加、年轻人在劳动市场失去上一代的保护且工作技能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总体规模可能上升,但考虑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及职场环境,很多中产也处于“脆弱”状态。
中产焦虑的来源
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直接影响中产收入和职业发展,一个国家能提供多少“中产阶级”报酬标准的工作基本决定中产阶级规模。20世纪50 - 70年代,美国制造业崛起让蓝领工人过上中产生活,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当时社会充满“人人皆平等”“美国梦”理念。但70年代中期起,欧洲、日本、韩国等恢复发展制造业,减少从美国进口,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为逐利将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发展中国家,蓝领失业,还通过压低员工福利、打压工会组织降低成本。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汽车、钢铁和耐用品等行业数以百万计的高薪工作岗位消失,制造业就业岗位比重从35%峰值降至9%左右。90年代信息时代来临,白领也遭裁员,或被新技术替代,或被低成本地区的人取代,新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多流向国外,未替代消失的好工作,形成“二元劳工市场”,“好工作”集中在金融、律师等领域,“坏工作”以“非标准工人”为代表,工作无技能和经验积累,工资由中介支付且缺乏保险和福利,更多人难以成为中产阶级。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产业转移也给中产阶级带来巨大打击。因此,促进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更多中产报酬标准的工作,避免陷入缺乏流动的“二元劳工市场”,对中产阶级壮大至关重要。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应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让蓝领工人有机会升级成技师、高级技师,成为中产阶级,打通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开辟多元化的中产阶级成长渠道。
中产资产波动
中产虽收入比普通劳动者高,但渴望通过房产、股票等资本增值实现财务自由,摆脱工作。然而,投资房产和金融资产充满风险,会使财产价值随金融市场起伏,房地产市场的衰落和散户在股市的屡屡受挫表明这些“安全资产”无法给中产阶级带来足够稳定。投资教育也可能面临“学历贬值”。中产阶级资产金融化后,不仅未增值,反而使其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变差。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富有阶层未受太大影响甚至更富,中产阶级却遭受沉重打击。
中产阶级的意识改革
消费陷阱
中产容易陷入消费陷阱,抬高自身阶层标准。韩国学者具海根指出,一些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0%、接受过社区大学以上教育、从事半专业或更高地位职业且居住在30坪以上房屋的人,按客观标准生活水平较高,但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属于中产层,原因是普通中产阶级试图模仿富裕阶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体现为韩国中产阶级对奢侈品的狂热追求,买不起正品就买假冒品,奢侈品和假冒品消费成为中产阶级内部阶级区隔的手段。此外,中产阶级还在有机食品、健身、瑜伽、美容等“炫耀性消费”中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对“居住隔离”也有追求,如韩国汉江以南地区开发成中产阶级为主地区,普通中产阶级把能住在这里视为中产标配,抬高了中产标准。全球中产阶级都存在此类现象,网上流传的“中产返贫六件套”(鸡娃、高额房贷、投资、创业、为他人作担保、大病)中,除生病外,其他多与自身因素有关,很多中产阶级的焦虑源于用钱方式受“中产阶级意识”牵制,将网上精致包装内容当作中产标配,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物上。
意识改革必要性
中产的稳定,除国家改善宏观环境外,个人也需进行“中产阶级的意识改革”。正如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所说,要抛弃过去那种认为埋头苦干就能获得升职、加薪从而设定消费预算的观念,重新检视自己的支出和投资,管理生活形态。
作者:欧皇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