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放暑假就 “废” 了,原来是大脑在捣鬼

日期:2025-07-18 17:48:07 / 人气:6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多年来一直关注教育前沿研究,也写过多篇 10 万 + 爆文来帮助家长科学看待育儿。进入假期,最让家长头疼的事情之一,一定是放着漫长暑假的娃,咋跟上学时判若两人?
我这两天已经遇到很多家长来吐槽:怎么一到假期就这么懒散呢?人家娃怎么就可以那么精力旺盛呢?嘿,可别说,咱有时候还真的不能怪孩子。我查阅了大量新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不同的 “精力配置”,这并非意志力强弱的问题,而是大脑能量代谢系统的个体差异。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误解为 “太懒” 或 “坐不住” 的孩子,很可能只是在按照自己的基因程序运行,也就是说,跟父母基因有很大关系。但别担心,最新脑科学研究表示,还有救!
天生高精力 & 低精力
成年人里有 “高精力” 和 “低精力” 之分,有的人如马斯克可以一天只睡 3 个小时,而有的人如我,一天得睡 8 小时。孩子也一样。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经常能看到家长给孩子贴标签,尤其是把偶尔的疲劳、情绪低落等问题,误认为是 “低精力孩子” 的特点,这样的粗暴判断并不准确。事实上,真正的精力类型是相对稳定的特征,而不是短期的状态变化。
精力差异的三大生物系统根源
为什么孩子之间的精力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一种说法是 “来自基因遗传”,天生的。一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很多精力,就连在子宫里还是胎儿时,他们就表现出高活动性,经常踢妈妈和翻滚。出生后在婴儿床里,他们会蠕动和四处移动,所以也常常被父母笑称为 “睡渣娃”。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科学家估计 20%~60% 的气质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是由遗传决定的。最新的 2019 年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示,每个人的气质特征,受到超过 700 个基因的影响,这些基因通过调节联合学习的分子过程,来影响突触可塑性和长期学习记忆。在儿童发育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生物系统决定了孩子的精力表现:
神经递质系统:例如,负责编码多巴胺受体蛋白的 DRD2 和 DRD4 基因,其变异与寻求新体验的欲望有关,而负责帮前额皮质 “刹车” 的 KATNAL2 基因,其变异则与自律性和谨慎性相关。因此,高精力的孩子往往拥有更活跃的多巴胺系统,这让他们在运动和新鲜刺激中更容易获得快感,形成正向循环。
昼夜节律系统:2018 年一项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主导、涵盖 697,828 人的大规模研究发现,351 个与晨型人特征相关的基因位点中,许多都参与昼夜节律调节、cAMP 信号传导和胰岛素信号通路。这意味着有些孩子天生就是 “早鸟型”,早晨精力充沛;有些则是 “夜猫子型”,在傍晚和夜间更有活力。
大脑能量代谢系统:研究发现,儿童期孩子们的大脑使用了身体近一半的能量。但每个孩子大脑消耗的能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高精力儿童的大脑往往具有高效的能量利用机制,他们能够快速调动和分配能量资源,大脑在高负荷运转时仍能保持稳定供给,因此表现出持续的活跃状态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低精力儿童的大脑则采用了不同的代谢策略,他们的神经系统更倾向于精细化的能量管理,优先保障核心认知功能,在处理复杂任务时需要更多的能量储备和恢复时间。
就像汽车有 “省油型” 和 “性能型发动机” 的区别一样,每个孩子的大脑也有天生的代谢差异。这也提醒我们家长,与其照搬网上的各种日程表,不如根据每个孩子的 “功耗特点”,来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成长需求。
精力也是可以改变的
但别担心,精力水平依然可以在后天发生改变。一个重要因素是 “如何使用大脑”。大脑就像肌肉一样,能量系统也遵循 “用进废退” 的原则。高精力的孩子通过不断的活动刺激,让大脑的唤醒系统变得更加高效。而长期缺乏刺激的孩子,可能会进入一种 “节能模式”,表现出低精力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原本活跃的孩子,在长期的学业压力和缺乏运动后,会越来越蔫 —— 不是他们天生低精力,而是大脑适应了低刺激的环境,越来越缺乏活力。即便在升学压力之下,也不要忘记让孩子回归真实生活,哪怕是用做家务、压马路或去大自然中放空,也能给孩子更多元的刺激。
到了青春期,精力水平也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一些原本安静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精力旺盛,而一些高精力的孩子也可能进入相对平静期,这都是正常的神经发育过程,主要源于大脑内部的深层重构。一方面,青春期激素(如睾酮、雌激素和生长激素)会急剧波动,多巴胺系统在青春期变得异常活跃,这不仅驱动了对新奇体验的渴求,也重新定义了什么能让孩子感到兴奋和有动力。另一方面,大脑正在经历一场 “大装修”,前额叶皮质(负责冲动控制和执行功能)仍在缓慢成熟,而边缘系统(情感和奖赏中心)却已经高度活跃,这种发育的 “错位” 进一步导致情绪和精力大波动。
此外,生活环境也有可能导致精力类型改变。根据 2020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研究,气质的遗传度约为 25% 左右,而独特环境因素约占 75%,这也说明了一个更复杂的真相:基因提供蓝图,环境决定表达。比如在不良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如虐待和暴力环境)中,增加冲动气质特征风险的基因可能被激活。然而,在积极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拥有更平静的气质。由于不同环境激活了不同的基因组,所以同样是高精力的孩子,有些表现为积极探索,有些则显得冲动易怒。
而根据哈佛大学 2020 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养出积极探索的高精力孩子,生活环境最好是这样的:提供充足但有边界的自由空间;积极回应孩子的好奇心;将精力导向有意义的挑战;建立 “失败友好” 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最关键的,在于给孩子蓬勃的生命力找到 “正确” 的出口。就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孩子的精力不是用来被消耗的,而是用来被引导的”。
暑假如何做好精力管理?
在科学界,已经有大量书籍和理论,教成年人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好精力管理,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其实不是 “管理”,需要先认可精力配置是天赋的一部分,再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
高精力孩子:引导而非压制
根据昼夜节律研究,大部分高精力孩子都是晨型人。安排上午进行游泳、跑步等高强度运动,下午可以转向需要专注力的活动,如阅读、画画或练字。斯坦福大学 2019 年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海马体产生更多新的神经细胞和连接,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聪明。安排孩子运动后立即进行学习活动,效果事半功倍。此外,在一定的自由选择下,框定每日的日程安排。根据 2016 年美国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建议,所有孩子在有结构和例行公事时都表现更好。
低精力孩子:激活而非勉强
如果孩子是夜猫子型,不需要强迫早起。可以安排上午为休息恢复时间,下午开始活动,傍晚进行学习。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低强度活动开始,如散步、瑜伽或园艺,逐步增加活动量。低精力的孩子需要能够为他们注入精力并增加活动水平的活动。对于这类孩子,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很重要(9~11 小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因为很多看似低精力的表现其实是睡眠不足导致的。
中等精力孩子:动静结合,平衡发展
大部分孩子属于这一类型,精力水平居中,适应性较强。暑假期间可以动静结合,上午安排户外活动,下午进行静态学习,晚上可以有家庭互动时间,利用孩子的兴趣点,设计项目制学习。
当然,无论哪种精力类型的孩子,都需要稳定而充足的睡眠,避免血糖剧烈波动的均衡饮食,以及有节制的电子产品使用。这些关键要素,都能保证每个孩子在自己的精力配置范围内,找到最佳节奏。
当然,我们也希望以上的科学事实,能打破 “高精力人群更优秀” 的刻板印象 —— 低精力孩子的大脑更 “节能”,为核心认知功能争取了更多能量,也善于在平稳运行中观察自我和世界。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认为自己是个笨蛋”。在这个充满比较和焦虑的时代,科学研究会让我们做那个真正懂得欣赏 “鱼之所长” 的人。

作者:欧皇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欧皇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