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热潮:不止于 “男男叙事” 的文化现象
日期:2025-09-15 16:27:55 / 人气:2
当初中生女的书单被耽美小说填满,当《陈情令》《镇魂》凭 “耽改兄弟情” 捧出顶流明星,这种曾被视为 “小众” 的文化,早已成长为千亿级产业。数据揭示其真实体量:2025 年中国耽美文学直接市场规模破百亿元,年均增速超 15%;晋江文学城耽美频道作品超 50 万部,日活用户中 40% 流量来自该板块。而支撑这一市场的核心群体,87.4% 是女性,78.1% 集中在 16-23 岁,且超半数来自地级市及以下城市 —— 这意味着耽美已突破 “一线城市精英文化” 标签,成为覆盖全国年轻女性的文化消费选择。
但需明确:耽美绝非 “男同小说” 的代名词。其核心特质是 “女性创作、女性向表达”:90% 以上头部作者为 18-30 岁女性,如 Priest、墨香铜臭等;题材也跳出 “恋爱框架”,延伸至禁毒侦破(《默读》《破云》)、科幻无限流(《全球高考》)、古代权谋(《将近酒》)等领域。区别于聚焦现实生存压力的传统男同文学(如《北京故事》),耽美更像年轻女性的 “理想化叙事容器”:以 “男男” 主角打破性别约束,构建 “强强共生” 的关系 —— 无需让女性角色沦为 “宫斗工具人” 或 “卧底美人计载体”,只需聚焦双主角灵魂对等的成长与协作,比如《将近酒》中沈泽川与萧驰野从监下囚、草原将军到共创王朝的蜕变,既写权谋粮草,也写家国天下,爱情只是点缀,而非核心冲突。
这种叙事偏好,本质是年轻女性对 “平等关系” 与 “广阔世界观” 的情感诉求。当传统言情的 “霸道总裁”、大女主剧的 “男性助力升级” 不再满足需求,耽美以 “去性别束缚” 的设定,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写高考救赎不必纠结 “男女合租是否合理”,写禁毒卧底不必妥协 “性别限制”,这种 “做白日梦的自由”,正是其吸引年轻女性的关键。当然,与所有流行文化一样,耽美领域也存在 “80% 糟粕”,但顶尖作品如《杀破狼》《撒野》,已具备媲美经典的叙事厚度,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载体。
二、性别观念分化:全球 Z 世代的 “代内割裂”
几乎与耽美热潮同步,全球年轻男女的观念裂痕正在扩大。2024 年《金融时报》专栏以跨国数据揭示:韩国年轻男女意识形态分歧达历史峰值;英国 18-29 岁男性比老年人更保守;波兰 46% 年轻男性投票支持极右政党,而年轻女性仅 16%—— 这种差异让 Z 世代被形容为 “同一代际里的两代人”。
分歧的根源并非单一因素:一方面,女性受教育率提升推动观念进步,全球高校女生占比持续上升,高知女性对性别平等的诉求更明确;另一方面,部分年轻男性因 “传统角色期待” 与 “现实压力” 产生焦虑,转而拥抱保守立场。更关键的是数字时代的 “信息茧房”:抖音、小红书的算法将男女推向不同内容圈,支持 “男权” 或 “女权” 的人各自聚集,逐渐形成 “对方观点不可理喻” 的认知壁垒。比如虎扑社区的 “厌女” 言论、安德鲁・泰特的极端主张,与部分女性圈层的 “激进女权”,看似对立,实则都是茧房强化的结果。
但必须澄清:耽美热潮与性别观念分化并非 “因果关系”。前者是女性文化消费的选择,后者是社会结构(教育、就业、家庭角色)与媒介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将 “女性喜欢耽美” 等同于 “男女观念分裂”,既忽视了耽美群体的多样性(并非所有年轻女性都喜欢),也低估了性别分歧的复杂性(男性观念保守与耽美无直接关联)。二者更像是 “平行现象”—— 都发生在年轻群体中,却由不同逻辑驱动。
三、商业启示:从 “泛化讨好” 到 “精准对齐”
性别观念的分化,正在重构商业营销的逻辑。过去 “一碗水端平” 的性别营销,如今要么无人回应,要么引发 “两边骂”:某品牌试图同时讨好 “传统男性” 与 “独立女性”,结果因广告语 “不够尊重女性”“忽视男性需求” 遭双重抵制;某美妆品牌强行绑定 “女权” 话题,却因内容空洞被质疑 “消费性别”。
未来十年,性别相关营销需把握三个核心:
- 放弃 “全人群覆盖”,聚焦价值观共鸣:小众品牌可通过鲜明立场快速破圈(如主打 “女性力量” 的户外品牌,聚焦独立女性的探险需求),但需明确 “讨好一部分人,必然得罪另一部分人”,避免模糊定位;
- 私域优先,降低公共平台风险:在微博等泛流量平台讨论性别议题,易陷入舆论漩涡,不如通过社群、公众号沉淀同频用户(如耽美 IP 的粉丝社群),以内容粘性替代 “议题炒作”;
- 回归产品本质,克制 “性别标签”:与其在广告中贴 “女性专属”“男性必备” 标签,不如聚焦功能与体验(如某家电品牌不强调 “女性友好”,而是突出 “操作简单、适配多元生活场景”),减少性别对立风险。
四、本质思考:跳出性别对立,回归 “人的需求”
无论是耽美热潮中的 “强强诉求”,还是性别分歧中的 “立场对立”,本质都是 “人” 对自我价值与平等关系的追求。耽美中的 “无性别束缚叙事”,实则是对 “个体能力不被性别定义” 的期待;而性别观念的分歧,也源于不同群体对 “公平” 的理解差异。
正如邓颖超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从 “禁止纳妾”“允许离婚” 开始,中国的性别平等就围绕 “人的权利” 展开。今天我们讨论耽美与性别,更应回归这一核心:优秀的文化不必被性别局限(如《将近酒》的格局超越性别),健康的社会也不应让性别成为对立的鸿沟。毕竟,真正的平等,是允许每个人以 “人的身份” 追求价值,而非被贴上 “男性”“女性” 的标签束缚。
作者:欧皇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耽美热潮:不止于 “男男叙事” ...09-15
- 特斯拉豪赌机器人:转型之路的机...09-15
- 泡泡玛特杀入老铺黄金腹地,但 l...09-15
- 人与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09-15